史鼐尚且对甄家有所保留,还算客气,史鼎就没这么客气了。不光是阵营的问题,内阁里面多出一个跟自己不是一伙的人,还背景深厚,身边一大堆人帮着摇旗呐喊,对内阁里面的阁臣都不是什么好事,这根本就是分薄了他们的利益。虽说内阁成员并无定数,可是,这甄体仁算什么呢,除了是十二王爷的舅舅,之前也没有真正主政一方,他主持了几年盐政,别人不知道,内阁几位大人还不清楚嘛,就是一直中饱私囊,拿着国家的钱,到处钻营,给十二王爷铺路去了。要不是太上皇看重甄家,以甄家在江南的行事,或许不至于祸及九族,也要抄家流放。
史鼎既然要在当今面前表现,自然要拿甄体仁开刀。因此,甄家这边上门攀关系,得了史鼎示意的秦夫人却是一直是淡淡的,甄家太太在那边拼命说什么祖上的交情,这边却一直在敷衍,好话谁都会说,但是你要是有什么别的打算,那对不起,咱们家不奉陪。甄家太太风光了这么多年,何曾遇到这样不给她面子的,僵着脸回去了,在甄体仁那里添油加醋,说史鼎的夫人是如何无礼,对甄家如何瞧不上,总而言之,甄体仁已经明白,史家如今是铁了心跟他们家划清界限了,大家都不是什么顾念祖上交情的人。当初林如海还是贾家的女婿呢,在盐政上挡了甄家的路,甄家下手也没含糊,贾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死在甄家的人手上的。
史鼎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甄体仁也不再花什么力气拉拢,毕竟,史鼎如今可没有兵权,到时候,还不是任人宰割嘛!不过,很少吃亏的他,也开始在朝堂上跟史鼎过不去。内阁办公,商议决策的时候,史鼎说一,他必然说二,史鼎做事,他就在一边挑刺。史鼎也不是什么好欺负的人,他武将出身,城府是有的,也不是受不住气,但是,他也明白,自己如今已经是赶鸭子上架,必须在圣上面前表明立场,跟甄体仁分道扬镳,那是一定的,而且还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所有人都知道,史家跟甄家不是一路人。因此,史鼎同样摆出了一副跟甄家针锋相对的架势,甚至直接上书,跟当今说,甄家虽然并非后族,但是以贵太妃之尊,甄家也是外戚,按照祖制,即便是之前得以主政一方,已经是圣上加恩,如今却得陇望蜀,却还要在中枢指手画脚,恋栈权位,威逼君父,实在是叫人忍无可忍……
史鼎的上书很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毕竟,甄家入京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圣上这一方的利益,甄家入京的目的,即便不是司马昭之心,但是朝堂上却是没有几个傻瓜的。在对付圣上的时候,大家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甄家在江南的时候,虽说做事很是不规矩,但是,各方面却尽量帮助遮掩,予以方便。但是甄家入京了,形势就不一样了,那几个王爷连当今即位都是不服,谁服气一个除了有个得宠的贵太妃生母,却至今也没见做出过什么成绩的弟弟!甄家显然是老十二的助力,这些王爷自然要想办法将甄家赶走。因此,史鼎才一出头,下面一群人开始敲边鼓,说甄体仁不宜在内阁,意思就是你甄体仁赶紧自觉点,滚回金陵去。换了别人,遇到这种情况,不想辞也得上书请辞了,偏偏甄体仁是个脸皮厚的,硬是赖着不动弹。
圣上乐得看到朝堂上出现这种情况,争起来才好,要是大家拧成一股绳,那就是他担心的时候了,因此,只是不咸不淡地说了史鼎几句,也没夺了甄体仁的职位,还温言抚慰了几句,然后私底下,又赏了史鼎一斤贡茶。大家只觉得圣上实在是懦弱,都说到这个程度上了,还要顾及上皇的想法,一些人难免有看轻了圣上几分。
甄体仁的入阁,引发的动荡却一直没有停息,上皇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对甄家的宠幸,先是亲自召见了甄体仁,又给甄家老太太赏赐了一根乌木拐杖还有一柄珊瑚如意,很是给了甄家体面。十二王爷对甄体仁这个大舅舅也极为信重,在听说自己的表弟甄宝玉也来了之后,便将甄宝玉带在身边,跟一干王孙公子混在一起。
贾家那边,贾宝玉同样得了北静王水溶的喜爱,当然,这喜爱是什么性质就不好说了,要知道,水溶虽说看着温雅,在外面也有些贤名,却是有名的男女不忌的人物。知情的人甚至直到,水溶在这事上有些癖好,北静王府每年因此而死的侍妾男宠怎么都有好几个,只是死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人物,跟王府签了死契的,谁家不开眼,跟王府过不去,因此,大家也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圣上也乐意水溶在私德上有些瑕疵,这也是个把柄,将来北静王不安分了,收拾起来就是个现成的罪名。
贾宝玉按照如今的审美观,虽说显得脂粉气了点,但是的确是人们公认的美少年,水溶喜欢他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贾宝玉自己也不是什么洁身自好的人物,也不然也不至于跟秦钟有了首尾。水溶对贾宝玉自然也不会施展对那些侍妾男宠的手段,反而极是温柔体贴,很快将贾宝玉勾搭上了手,只是一个是郡王,一个是公府的嫡孙,大家心知肚明,谁都不说出口罢了。贾宝玉同样跟着水溶在上层圈子里面厮混,他之前就跟甄宝玉见过,两人生得也很像,性子也差不多,一母同胞都未必出得了这么一对,之前就恨不得成天腻在一起,好好亲近,如今正好经常能够相见,相互之间更是亲密犹如兄弟一般。贾家甄家对此也是乐见其成,两家走得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