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吸引贫苦人家的孩子入学,减轻他们因为供养孩子上学的负担,刘辩不但下诏规定补助在校学生大食小食一日两餐,还设立了奖学金制度,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还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家里出了一个学生上学不但减少了一个人吃饭,学得好还能有钱赚,自然打消了一些害怕教育负担太重的家长的顾虑。
同时,朝廷还鼓励像颍川学院那样的私人办学,但是教学的内容必须是国家统一的教材。
此时大汉帝国的各个教学机构所教授的全部都是以经学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七部官方规定的儒家典籍,而老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解释其中的意思。汉代有很多大师都以诠释经学而出名,如马融及其弟子卢植、郑玄等。
刘辩不可能依然延续经学作为帝国的教育重点,可是现在他的也不可能马上就将现代思想引入这个汉代社会,毕竟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情况存在了已近三百年,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刘辩只好采用循循渐进的办法,先恢复孔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算。
礼是指礼节,即所谓德育方面的教育。所教授的也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那一套,毕竟这个社会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只是在后来刘辩逐渐开放法、墨等其他思想,最终在光熹时代的后期,又形成了战国时期那百家争鸣、文化璀璨的思想大爆炸的文化盛事。
乐即是教授音乐课。开始所学的是先秦时代的古典音乐和乐器,后来刘辩又将现代音乐元素引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像音乐课这样的其他科目的设置,极大的丰富了这个时代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同时开拓了他们的事业,改变了汉武帝时期以来知识分子只顾埋头研究书本经义的教育弊端。有很多在蒙学时期音乐学的好的学生好报考了像鸿都门学这样的艺术专科学校,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不一样的选择。
射和御就是教授射箭和骑马,强壮学生的体魄。随着今后大汉帝国学校的蓬勃发展,许多院校,包括鸿都门学这样的艺术大学都设有自己的箭术队和马术队,校与校之间还经常进行比赛,吸引了很多百姓的观看。由此引来很多商社纷纷效仿,成立了自己私人的马队和箭队,相互间定期比赛,不但打响了自己商埠的知名度,还可以在比赛中博彩,赚得钵满盆盈。这些定期的比赛逐渐形成帝国早期的体育联赛的雏形。
书是指书法和绘画,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算即是教授算术、数学,汉代数学已经非常发达,像《九章算术》这样的数学专著已经出现,所以刘辩并不愁没有课本教学。在其中,刘辩又将前世的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勾股定理、圆周率之类的加入了进来。
刘辩以前一直觉得儒家思想是束缚民族进步的枷锁,对于儒家思想的印象也就是停留在魏晋儒生的空谈,南宋理学的泯灭人性和明清的八股上面。可深度了解儒家思想后,刘辩发现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没有要求人们死读书、读死书,相反像六艺这样的儒家的规范要求,完全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是后世的人只顾在孔子的文章中咬文嚼字,歪曲了孔子原本思想。
刘辩此时打着尊孔的名号复古孔子六艺代替现在的明经之学,虽然对那些以明经为学问的当代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却并没有引来他们过多的反弹。毕竟刘辩所作所为也并没有偏离儒家思想,毕竟六艺之说是孔子提出来的,这个时代的文人还没有几个牛B到可以站出来反对孔子学说的地步。
后来,当人们渐渐接受六艺之课后,刘辩又在学校里开办了糅合了《春秋》、《史记》、《汉书》的“史”和教授一些现代的物理化学知识的“理”两门课程。
刘辩将太学院的职能和今后的办学方针耐心解释给了蔡邕听,虽然蔡邕对刘辩的宏远规划面露惊叹,可还是对充任太学院一职表现出了没有多大兴趣,在刘辩说完后低头沉默。
刘辩无奈,只好拿出了他的拿手绝招——画大饼。笑眯眯的问蔡邕道:“伯喈先生可知孔夫子平生何志?”
蔡邕一愣,不知刘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还是老实的回答道:“夫子之志自然是希望仁德广播,百姓知礼。”
刘辩在心里点点头,暗道:“真不愧是海内大儒,一句话就把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礼点了出来。”
刘辩直视着蔡邕的眼睛又问道:“伯喈先生觉得如今夫子之志可曾达到?”
蔡邕老实的摇头道:“尚未达到。”
刘辩忽的站起身,走到蔡邕身旁,双手扶在他的肩上,神情激动的说道:“伯喈先生若能执掌太学院,完成夫子遗志,教化万民,广传仁德,千载之后必会与亚圣齐名啊!”
蔡邕听后忽的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不由得也激动了。和孟子齐名,这是他这个时代的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执掌朝廷中枢,实现政治理想固然是很好,可是比起这名垂千古之功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在蔡邕心里固然不敢和孟子相比,可只要能达到董仲舒的历史高度,他就已经觉得此生无憾了。
想到这,蔡邕不由得后退几步,跪拜于地,语气鸣咽的说道:“臣愿为陛下教化万民,完成夫子遗志。”
看着蔡邕感动的样子,刘辩满意的点点头,看来蔡邕还是忍不住去咬了他做好的大饼。
其实刘辩也没有在忽悠蔡邕,正是由于今后蔡邕在教育改革上的功绩,使他在后世被称为了帝国的教育之父,还和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一起被称为儒教五大家。(至于孔子和董仲舒在后面会有其他的安排。)
意识到了教育事业的千秋功绩后,蔡邕立刻走马上任,不顾已近天命之年的身体,按照刘辩的意思大刀阔斧开展起了帝国的教育事业。
在蔡邕的教育事业开展的同时,另一位大汉帝国历史上的大法学家应劭也来到了洛阳,只是令刘辩感到意外和棘手的是,这位法学家来到洛阳的第一天便病倒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