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写完后,曹操长吁了一口气,将笔置于一旁,又豪饮了一耳杯酒。
刘辩拿起纸,吹干了上面的墨迹,细细品味着曹操的诗歌,虽然字句朴实无华,但却胜感情真挚,抒发情怀。文字间,作者的政治理想跃然纸上。一首《对酒》,完全可以说是曹操版的《桃花源记》。
刘辩忍不住叹道:“何时我大汉百姓可以过上如此的生活啊!”
谈及国事,曹操想到由于宦官当道,自己的满腔抱负无法施展,兴致变得意趣阑珊起来。刘辩见他沉默不语,拧眉闷喝了一口酒,知他心中不快,却不知如何劝慰,只好问道:“曹公有如此凌云志,为何还要称病还乡?不如留在朝廷效力,为天下百姓建一个诗中的太平盛世!”
曹操叹了一口气,说:“奸佞当道,朝政混乱,操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施展之地。只好称病返乡,不问世事。”
“如今国事艰难,我辈更应该众志成城,铲除奸佞,汤涤乾坤!”刘辩激动的说。
曹操微笑了,自己在白衣少年这个年龄时可不也像他那样满腔热血,妄图凭一己之力就可扭转乾坤。只是在岁月与挫折磨平了身上的棱角后,热情逐渐减熄,反倒多了一些处世的圆滑。
刚才虽然只说奸佞当道,可是他和白衣少年都很有默契的认为是十常侍乱政。其实曹操没有说大汉帝国日渐式微最大的祸根就是当今皇帝刘宏的荒淫无道,十常侍如今的权势滔天也是他的纵容和扶持。正因为如此,曹操才会对政局心灰意冷,准备隐居于乡野。不过,这话若真说出来就大逆不道了,不但会给自己,还会给眼前这位白衣少年惹来大祸。
于是,曹操只好淡淡的说道:“天道不明,则奸佞难除。操无力回天,只能隐于乡野,静观天下变化。”
刘辩乃后世之人,怎不知东汉灭亡的源头便始于桓灵二帝的乱政。见曹操说的隐晦,便也不再提及,只是对曹操就此离开洛阳颇为惋惜。不过想到按照历史的走向,再过两年曹操还会出仕就任西园八校尉,心下便有些释然——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会甘于寂寞的。
想到此,刘辩也不再挽留曹操,而是接着曹操刚才的话问道:“曹公欲观天下变化,只不知曹公对如今的天下大事有何看法?”
见白衣少年小小年纪竟考较起自己的见识来,曹操心里暗暗发笑。不过少年生性豪爽,一腔热血,确实也让他颇为喜爱。
不想驳了白衣少年的面子,曹操略微沉吟了一下,说道:“如今天下灾祸连年,民不聊生。黄巾余党散落各州难以根治,羌夷匈奴接连寇边。朝廷中大将军与十常侍已势同水火,若处理不当而引发朝中大乱,地方宵小必会趁势而起,大汉帝国也即将分崩离析!”
听了曹操的分析,刘辩不自主的点点头。曹操的话不但点明了何进与十常侍的火拼将是大汉崩溃的导火索,还预见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只不过曹操以为在中央政府失去权势后,地方上会有世家豪强或者黄巾余党趁机作乱。他并没有料想两年后朝廷会自掘坟墓的将权柄下放给地方州牧和刺史,这些人在董卓之乱后成为了分裂大汉帝国的一方诸侯。
刘辩进一步问道:“闻曹公所言,大汉危矣。不知曹公可有何法力挽狂澜?”
曹操摇头说道:“朝政沉沦至今,操并无何良策可用,仅有些浅见可说与小友。”
“愿闻其详。”
“朝廷首先要保证自身威仪不失,地方宵小才不敢轻举妄动。勤修政,明典刑,轻徭役,广开田。民足则政安,政和则国强……”
论起时政来,曹操说的眉飞色舞,眉宇间神采飞扬。渐渐地,两人从时政谈到军事,再从军事谈到诗词歌赋。曹操真不愧为文韬武略的“治世之能臣”,无论军事、内政、还是诗词歌赋皆样样精深。他的存在,绝对是这个时代天才般的人物。
那身上散发着的与生俱来的个人魅力,让刘辩觉得如果不是重生在帝王之家,而是普通百姓,哪怕就是一个山野村夫,肯定会投效与曹操帐下,即使做一个小吏也甘心。
不觉间,天色已过晌午。曹操因为还要赶路,便向刘辩告辞。
草亭间的这一席谈话,让曹操畅快淋漓,一扫因朝政腐败而郁郁不得志的颓唐。而刘辩仗着自己来自后世,有着跨越千年的见识,说出来的一些观点让曹操也惊叹不已。尤其是听到世家豪强强取豪夺,兼并土地乃大汉之毒瘤,曹操频频点头,深有同感。
烟花易散,转眼间就到了两人惜别的时候。刘辩虽然聊的意犹未尽,可也知不能再与曹操相谈,毕竟自己也还有事情要办。
刘辩将酒再次盛满曹操的耳杯,举杯敬酒,口中吟道:“洛阳朝雨浥清晨,草亭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东去兖州无故人。”
听到刘辩所吟诗句,曹操顿时愣住了。此时七言绝句尚未出现,人们所吟的不是歌赋就是古诗。初听到这种韵律感很强的诗体,曹操大感惊奇,急忙请刘辩写下来让自己参详。
刘辩便使人将酒具撤下,又铺上了洛阳纸,挥毫一蹴而就。
待刘辩写完,曹操拿起一看,顿时又吃了一惊。白衣少年所用的字体并不是时下通行的隶书,而是与八分书十分类似的一种字体。
所谓八分书就是后世楷书的前身,乃章帝建初年间的王仲所创,如今写的最好的是颍川钟繇,很多人都临摹他的笔体,连书法大家蔡邕都对他赞不绝口。
然而白衣少年并没有效仿他的笔体,甚至与曹操以前所见的任何八分书的笔体都大为不同。并不像其他八分书那样方正工整,而是字行间如行云流水一般畅快,很适合曹操这种性格洒脱的人书写。
刚才的七言绝句,再加上现在的别具一格的字体,让曹操觉得眼前的白衣少年似乎罩上了一个神秘的光环。
曹操并不相信这诗体和字体是白衣少年所创,因为字体和诗体的创建并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少年如此年轻,怎么会独创出一种诗体和字体?可若是师从于他人,怎么自己丝毫没有听说过这号人物呢?
当然,如果说这个少年是神仙临世,那这些就解释通了。可一向认为子不语而怪力乱神的曹操怎会相信这些事情,百思不得其解,只好问道:“小友所写的古诗与字体和时下诗句文体风格迥异,不知是何人所创?”
刘辩脸微微一红,诗是仿造王维的《渭城曲》,至于字根本谈不上什么书法,完全是前世时,刘辩平常写惯了的字体,揉进了毛笔的书写,类似于行楷,却没有行楷的笔锋。因占了新、奇两字,所以让人觉得惊叹。
见曹操相问,刘辩含糊的答道:“字体与诗体皆由家师所创,至于家师名讳,在下不便提起。”
白衣少年回答的忌讳莫深,曹操虽感惋惜,但见对方不愿说的太多,便也不再提及。捧着纸笑道:“此诗题裁新颖,字体不凡,如此旷世之作若流于后世想必万金难买啊。小友赠之,也算让操惠及子孙了。”
刘辩一愣,这与他刚才曹操赠诗的想法竟不谋而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曹操虽然文采非凡,却也没有那种似孔方为浊物的酸儒性格。相反,从交谈中刘辩可以听出他并没有独尊儒家的思想,而是提倡士农工商并立,各种思想兼容。在他的骨子里似乎有一种很古朴的阶级平等的思想。
刘辩觉得如果能让曹操选择生活的年代,他更应该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
见天色不早,曹操便起身与刘辩相辞。飞身上马,脸上的表情一改刚才与袁绍离别后的颓唐,催马扬鞭,飞驰而去。
望着曹操一骑绝尘的背影,刘辩沉默良久,在蒋奇的呼唤下,起身走了。
(未完待续,敬请观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