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99笔趣阁 > 恶奴 > 第十一章 义不容辞

第十一章 义不容辞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为异国臣子,负世世国恩,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母王氏临终之言。

若说赵强对明清之际的哪个人最为敬重,答案只有一个,便是昆山顾炎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是因为他的人,他的一生!

甲申之变后,顾炎武闻讯后作《大行哀诗》,对于崇祯帝之死深表哀痛。清兵入关后,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第一个南明政权。顾炎武受昆山县令杨永言的,被福王政权授予兵部司务的职务。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沆等在苏州、昆山参加了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为异国臣子,负世世国恩,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明朝灭亡,八旗铁蹄南下,亡国之痛,败家之仇,使顾炎武的思想不能不产生强烈的震动。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一是亡于学术,而是亡于道德沦丧。亡于学术,是指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学风造成了“经生之寡术”,道德沦丧是指“士大夫之耻”,投降异族,反颜仕仇。

顾炎武一生牢记母亲的临终遗言,拒绝满清征召,也不接受康熙的招抚去参修《明史》。清廷特开博学鸿词科,以怀柔政策安抚明朝遗贤,当地有人欲以为,顾炎武致云:“先妣未嫁过门,养姑抱嗣,为吴第一奇节,蒙朝廷旌表。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临终遗命,有毋仕异代之言,载于志状,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出矣。”又云:“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大节不亏,正气凛然,永远拒绝这个满清这个异族政权。

顾炎武一生以松柏精神自视。他说“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独醒之人也!”

康熙十九年,顾炎武原配王硕人于昆山病故。自顾炎武离开家乡,在外面飘零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再回过昆山,自然再也没有见过妻子。他吩咐仆人买来香烛等祭品,遥祭妻子。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后,慨叹时事,回忆往昔,终于痛哭失声,颇见真情。

山河碎,鸳鸯分,多少人不幸?想必在他心底深处,也有对妻子的一丝愧疚,因为他在家与国,坚定地选择了国。

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人,竟然留寓北方达二十多年,游历北方大地,结交豪杰,终生不忘恢复。其民族气节一直以来激励很多志士仁人。他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他的民族性,对于后来的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引导性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对清朝政府的时候,特意自署名章绛,同顾炎武初名,可见顾炎武思想的影响力之深远。

如此一个大儒,如此有气有节之大儒,如何不让赵强敬佩!只恨不能与之畅谈一番!

顾炎武是汉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一座民族主义丰碑!赵强如此认为。

“几位快快请起!快快请起!不想今日能有幸见到顾先生高徒,实令本帅惊喜不已,喜不自胜啊!”赵强发自内心的一一扶起这几个顾炎武的学生,每扶一个,心便是喜一分。

“不知顾先生是否安健?”赵强不知道顾炎武到底是哪年死的,想知道他是否健在,若是健在的话,则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将他偷运到关外来,如此疑就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华夏正统的身份,对于满清来说,一个顾炎武的存在可能远比关宁军更可怕。因为顾炎武代表是人心!

武力远不是决定一切的最终因素,人心才是!周培公的话让赵强意识到自己不能失去人心,如果再不加紧进行军队汉化的脚步,固然在战场可以席卷满清,但在人心,自己却是输得一塌糊涂。为了人心,赵强就必须大刀阔斧的进行关宁军汉化工作,不然等到入关的那一天,就什么都迟了。

不能为了翻满洲,而让关宁军成为新的满洲!

“大帅,恩师已于前年驾鹤西游。”

说话的是最先那个年轻人,他叫陈昂,字广水,是顾炎武在福建收的最后一批学生,也是这批学生最有才华的一个。另外三人分别是陆清、赵楚、郭璞,他们都是与陈昂一同拜入顾炎武门下的弟子,也是一起因为陈昂编写的“反册”给牵连入狱的。

赵强闻言神情一黯,默然半响,方叹了口气:“不想顾先生已经去世,本帅还想着将来有机会拜访他一面呢。”

“大帅与家师认得?”

陆清见赵强对老师如此敬重,又知道“天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以为赵强肯定和老师有什么渊源。

赵强摇头道:“当年我在关内之时,便曾听过顾先生大名,奈一直不曾亲眼一见先生,听他教诲几句。如今阴阳相隔,叫人痛心不已。”说完现出痛苦之色,极为惆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