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松和叶丽诗边看边聊边拍照,用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完龙门山的石窟。
两个人离开龙门山,上了一座横跨伊河的大桥,直奔对岸的香山。
香山石窟的规模比龙门山石窟还要大,曾有“龙门山一山,不如香山一湾”的说法。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香山石窟命舛数奇、毁废众多,现已所剩无几,值得一看的只有擂鼓台三洞。擂鼓台中洞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雍荣闲雅,浑然一体。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毗卢舍那佛意为“日”,即除暗布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前壁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
擂鼓台南洞主佛也是“大日如来”,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十分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在四壁上有层层排列、高约三十六厘米的菩萨坐像七百六十尊。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女性的形象,让人诧异。
尽管是走马观花似地游览龙门石窟,但丁一松和叶丽诗两个人还是感叹此行不虚。
“不错不错……真的不错!”叶丽诗赞叹道。
“这些构思巧妙、巧夺天工的石窟造像,不单单是遗响千古的文化瑰宝,而是意蕴丰硕,积厚流光的历史奇葩,向我们绽放出卓尔不群的魅力,陶熔鼓铸着我们的心灵;又像是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凝固音符,向我们演奏出别具一格的华彩乐章,熏陶渐染着我们的性情……”
“你说得真好!你可以当历史老师了……”
“过奖了,过奖了,其实你比我还厉害的多,你可以当叫兽了……”
“什么教授?”
“吼叫的叫,野兽的兽。”
“你怎么说着说着就往这方面扯呢?啊?我看你脑袋有问题!”
“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
“你不指出来,我怎么清楚?”
“我就不该当你的学生!”
“哟,生气啦?”
“讨厌!懒得理你……”
“我叫兽,我叫兽,好不好?其实,咱俩谁是叫兽,谁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