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99笔趣阁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 第三百四十二章 夜游簋街(中)

第三百四十二章 夜游簋街(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北京人讲究“猫冬”,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冬季天气寒冷,除非迫不得已,不宜久居室外。因此,冬季的北京街头,除去往来办理公务的各部院衙门的官员、差役,贩卖冬季紧俏商品的行商,踏雪寻梅的文人骚客和街头跪坐行乞的乞丐,路上的行人并不很多。特别是到了晚上,除去前门大街、天桥这样的商业中心和护国寺、簋街、八大胡同这样的酒楼、青楼密布之地,路上更加人烟稀少。富贵人家都在暖阁里呆着,围着火盆,捧着手炉,要么叫戏班子来唱堂会,要么和几个清客吟诗作画。贫寒人家也都关门闭户,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炕上谈天说地。二是冬季人体阳气虚弱,要想来年身体康健,应当每日进补。富贵人家就是喝参汤、吃火锅、食鹿肉。贫寒人家好歹也要吃顿饺子,再不济,也要喝碗羊杂汤,吃顿阳春面。

此时已经是酉初时分,朝阳门内大街上虽说是一处热闹的所在,却也变得人烟稀少,张继感觉甚是乏味,想了想,折向西北,朝东直门附近的簋街走去。

……

在北京,簋街可是一处知名的所在,短短一公里的一条小街上,云集着数百家小馆子、大排档。簋街虽然没有“全聚德”、“都一处”、“仿膳”这样的百年老店,却也能吃到最为正宗的北京小吃,像是卤煮、炒肝、爆肚、驴肉火烧、羊蝎子、炸鹿尾儿之类的。最关键的是,这里的消费要比前门大街、护国寺低得多。因此,这里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就连达官贵人也喜欢这里的热闹劲儿,常常在夜里约上三五知己到这里来吃宵夜。

簋街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之前曾经说过,北京内城九门都有各自专门的用途。比如朝廷出兵就走德胜门,处决犯人就走宣武门,运煤车赚走阜成门,而运酒车专走崇文门。东直门也是如此,它的用处主要是两条:第一,从顺义、平谷一带向北京城内运送木材。第二,从北京城内向左家庄化人场运送死人。由于顺义、平谷和左家庄距离北京城都比较远,因此,无论是运送木材的工人,还是运送死人的差役,都必须起个大早,提前赶到东直门。等到东直门一开门,就立即摸黑上路,长此以往,东直门附近的小街上渐渐就有了一片夜市,专门供这些起早贪黑的工人和差役歇脚、吃饭。

清朝初期,北京城实行非常严格的宵禁制度,这些小贩们为了逃避官府的追究,都选择在后半夜开始摆摊叫卖,到黎明时分就撤摊回家。由于他们普遍使用油灯照明,从远处看上去灯光朦胧,颇像是坟地常见的鬼火,再加上东直门附近有不少棺材铺、寿衣店,很是让人毛骨悚然。因此,这里的夜市就被人称作“鬼市”。而“鬼市”集中的这条小街被人称作“鬼街”。到了清朝中期,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宵禁制度也逐渐松弛,“鬼街”上的“鬼市”规模也越来越大,营业时间也越来越长。到了同治年间,朝廷已经是事实上废除了宵禁制度,“鬼市”的的营业时间也从后半叶到黎明,变成了傍晚到清晨。后来,顺天府尹王乾一将“鬼街”改名为“簋街”,簋街的商户越来越多,簋街的气氛也越来越热闹,成为了继天桥之后,北京又一处庶民阶层的流量往返之地。

……

张继走到簋街的时候,已经是戌初时分,正是簋街最热闹的时候,饶是这样的数九寒天,簋街上的行人也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道路两旁的大排档传来的吆喝声不绝于耳:“陈氏卤煮哎,正宗老汤,辛辣御寒,趁热喝一碗,一正月不受冻……”、“鼓楼炒肝哎,新杀的年猪,刚出炉的血肠……”、“洪记阳春面、羊杂汤,滋阴补养,开春不得病……”。张继随着吆喝声四处张望,只见一只只煤炉都烧得正旺,一口口铁锅水气蒸腾,煮得稀烂的卤煮飘来一阵阵肉香,新出锅的阳春面冒着热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张继走了一个多时辰,腹中早已饥饿,此时看到这番热闹景象,更是食指大动,于是信步走到一家叫做“钱氏羊汤面”的面摊前,准备吃碗羊汤面充饥。

那面摊老板看张继衣着华贵,心知是来了大主顾,急忙招呼道:“这位大爷,想来点儿什么?咱们家的羊汤面在簋街是出了名的,您吃一碗暖和身子,吃两碗滋阴补养,吃三碗返老还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