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年审案的经验,周维基本上可以断定李文骏没有说谎,但是可能隐瞒了一些什么细节。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徒步跋涉数百里,从干旱之地逃荒到三山县,这中间肯定有一些不便为外人道的细节。
周维不打算去追查这些细节,他对李文骏小小年纪就能完成如此壮举,还是有几份钦佩之意的,对李文骏想读书认字,好日后方便寻找家人的用心,更是深表赞同,他本人就是一个极重亲情的人,越地觉得李文骏这个小伙子不错。
“我佛慈悲。”元智和尚双手合什,宣了一声佛号,“看来是贫僧误会小施主了。如果不是亲耳所闻,贫僧都不敢相信小施主能够逃荒到这里,中间竟然吃了这么多的苦头。周兄,你虽然已经致仕,但是在朝中应该还有三五好友,奉先县那里遭遇如此大旱,生灵涂炭,实在是一大灾难,还请周兄能够仗义执言,给你的朋友写封书信,请他们奏请圣天子,赶快拨款拨粮赈灾呀。”
“大师所言甚是,周某正有此意。”周维看了李文骏一眼,“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李文骏见周维态度和蔼,情知有戏,态度越的恭敬,回道:“回院老爷的话,小人李文骏。我这名字还是我爹花了五十个大钱,请一位先生起的。”
周维点了点头,说道:“你逃荒至此,意欲和失散许久的父母团聚,乃是人之常情,也暗合我朝立国之本。周某感念你的至孝至诚之心,还有你有勇有谋的表现,决定破例收下你。我允许你滞留三山书院三个月时间,之后,我也不耽误你去寻找家人,和父母团聚了。这三个月,周某会安排专人,对你进行辅导,能够掌握多少字,学得多少学问,我不过问,一切要靠你自觉努力。你可明白?”
李文骏大喜,双手抱拳,朝着周维一揖到底,说道:“多谢院老爷开恩,准我留在书院读书识字,我一定会努力的。”
只要能够留在三山书院,他总能找到机会,向周维请教的,故而对周维表示不会亲自辅导他,李文骏倒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周维又问道:“你在县城可有住处?如果没有,我让人给你安排一下,暂且在书院住下。”
李文骏却不想住在书院,住在这里,多有约束,最关键的是如果他住在书院,有可能当他能够有能力学习老道遗留下来的那两本书的时候,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特别是如果有人跟他争抢这两本书的所有权的话,他可没有足够的信心来保全这两本书。
“院老爷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我已经在县城租了一个地方住,就不占用书院的资源了。”李文骏一副诚恳的模样。
周维不在意地道:“也罢,周某也不强求你了。老张,送李文骏出去吧。等到明天,李文骏你再来报到,周某会给你安排好你的识字先生的。”
“多谢院老爷。”李文骏再次感谢道。
目送着李文骏跟着门房老张离开,元智和尚眯着眼睛,说道:“周兄,李文骏的经历值得同情,但是贫僧觉得还是有必要调查一下他的言辞是真是假。他给我的感觉,似乎隐瞒了很重要的东西。别的不说,一个逃荒至此的十四五岁的少年,竟然有钱租房子住,这就值得怀疑。”
周维刚要说话,突感喉咙不适,猛烈地咳嗽了起来,半晌,他才止住这让他倍感不适的剧咳,他有气无力地挥了挥衣袖,说道:“如果大师觉得有必要去调查,你就自己调查去吧,周某实在是没有心情把精力耗费在这种小事上。”
元智和尚讪讪一笑,说道:“我这也是为周兄的安危考虑。既然周兄都不在乎,贫僧就不枉做小人了。来,周兄,且让贫僧扶你回书房,贫僧继续为你把脉。”
第二天,李文骏一大早就赶到三山书院报到,周维果然为他安排了识字老师,这是一名有功名在身的秀才,名叫卢夏雨,三十多岁,靠在三山书院教书为生,三山书院很多小孩的启蒙教育都是他在做。
卢夏雨在周维那里已经听说了李文骏的故事,在门房老张把李文骏带到他面前之后,并没有为难李文骏,先是温言勉励了李文骏几句后,就拿出了几本书,交给了李文骏。
这几本书都是蒙童的启蒙教材,《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都是书院中非常常见的书籍。
卢夏雨先把《百家姓》给李文骏通读了一遍,然后又简短地给李文骏讲解了一番,然后就让李文骏拿去背诵了。
转眼间,李文骏在三山书院学习了一个月的时间,他急着能够掌握老道曾经展示过的仙家手段,故而学习的动力十足,其进取心之强,比三山书院中那些想高中状元的读书人只强不弱。
仅仅用了一个月,他就把那几本启蒙读物上的两三千字全部掌握,不仅仅知道它们怎么读,还知道它们怎么写,又是什么样的含义。
感谢残年留念的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