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王有他的考虑。
本朝有太子,赵恒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被立为太子。今日的皇统之争不是两个皇子争太子位,而是一个皇子和一个太子争夺嗣位,这位皇子因此处于劣势。好在这位皇子深得皇帝宠爱,皇帝的近侍大臣们为未来利益考虑,也公开支持,这使得皇统之争从表面上看是郓王占据了上风,但其实不是这样。
废嫡立庶,先要废黜太子,废黜太子要理由啊,否则郓王就有篡之嫌,这个恶名郓王背不起,但可惜的是,太子非常谨慎,从皇帝有意废嫡立庶开始到现在,没有抓到太子任何错误,相反,皇帝屡屡为郓王而废法,不但皇帝遭到诟病,就连郓王本人的声名也受到连累。
其次,就算太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要废黜,也要找个适当的时机。废立皇统可不是普通国事,而是关系到国祚危亡的头等国政,因皇统而亡国的例子太多了。如此重大的国事,当然要在天下稳定的时候予以实施。
所以,皇帝找不到废黜太子的理由,只好反其道而行之,想方设法给王建功立业,想方设法游说朝中大臣,想方设法寻找合适的时机,谁知天不遂人愿,先是筹划北伐朝野震荡,接着宋江方腊造反形势恶劣,然后北伐又出现了匪夷所思的波折,这次西征更是半途而废。如今饥民暴乱,战事迭起,大宋陷入深重危机,皇统的事当然要无限期搁置了,就算现在没有太子,皇帝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立嗣。
皇帝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所有的希望都泡汤了,此刻郓王如果不在他身边,远离他,父子逐渐疏远,而太子乘机获得他的宠爱,那郓王就完了。太子登基后,即使不杀王,也会把郓王活活逼死。皇统就是一把血淋淋的刀,谁沾上了这把刀,不是杀人就是被别人所杀,没有可能全身而退。
但郓王已经回不去了,皇帝和郓王正在为自己的贪婪和**付出高昂的代价。
皇帝和郓王最早是想利用虎烈府和西北将门来建功立业,然而,世上的事都是相互作用的,有利用就有被利用,你利用别人,岂不知别人也正在利用你。
在汴京争夺皇统,需要的是权力和智慧,大家斗力斗智,各出奇招,但在这里,权力和智慧变成次要的,实力才是第一。\\万^卷^书^屋-wanjuan.他妈的提供最新章节阅读//武人们和文官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拥有武力,武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转化为权力,而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权力和以智慧为基础的权力完全不一样,前的威力更大更致命。
王现在后悔了,为自己的轻率决断而后悔。长久以来,武人在他的眼里不过是一群头脑简单行事粗鄙的野蛮人而已,他瞧不起他们,轻视他们,所以他跳进了这个陷阱,他自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这帮武夫,然而,他错了,等他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虎烈府和西北将门利用郓王对皇统的**把他拉进了陷阱,而这个陷阱的目标就是攫取权柄,就是逼迫汴京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事实上就是一种要挟和讹诈。
汴京地皇帝和文官们当然不会同意。他们怎么可能会损害自己地利益来满足武人地**?双方会有一番较量。这个较量需要时间。但随着时间地延续。双方地矛盾会加剧。这将迫使皇帝和文官们不得不放弃郓王。而武人们会逐渐露出真面目。露出血腥和残忍地一面。在皇帝和文官们不愿满足他们。在他们没有任何退路地情况下。武人们有可能铤而走险。拥戴郓王登基称帝。分裂大宋。继而独揽权柄。
正是这种极其可怕地足以导致大宋亡国地后果。让皇帝和文官们非常忌惮。非常谨慎。不敢轻易和武人闹翻。他们会用各种办法来缓解和消除这种危机。直到再一次把武人牢牢地踩在脚底下。
官们认为武**国。武人们则认为文官祸国。这两种不可调和地矛盾随着饥民暴动。河北山东陷入混乱。国祚陷入危机而爆了。
矛盾爆就要解决。解决地办法就是必然由一方做出妥协和让步。而做出妥协和让步地一方必然是因为自身地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无法承受了。于是。不可避免地。这场饥民暴乱就成为了文官和武人们一比高低地武器。
饥民暴乱地解决办法是两个。一个是武力平叛。一个是修改国策与民生息。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武将有责任和义务率军平叛。而文官们有责任和义务调整国策。现在武人们占据绝对主动。你若想我去平叛。那好。你调整国策。承认错误。并给我一部分权力和利益。否则你就等着
。国祚败亡,你就一无所有了。
官们当然不会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更不会承担责任,他们会把责任推给武人,认为饥民暴乱迟迟不能平定的责任是武人造成的,他们会更加清醒地看到武人贪婪和血腥的本质,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打击武人。当然了,文官们不会愚蠢到和武人针锋相对,他们有智慧,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欺骗和愚弄武人,最后再把武人牢牢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