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伊娃也在协同剪辑师剪辑第一版官方宣传片,因为梅根和发行商都这么要求,第一版本宣传片要先放在官网上。
伊娃花了一些时间和剪辑师敲定宣传片的事情,她力求保留电影里的那种风格,在宣传片里完全地传达出去。
《布鲁克林》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是期待的人也不是没有,大部分人还是因为期待伊娃或者是原著的书迷。
所以在官方宣布发布宣传片之后,许多影迷就很激动,想要一窥究竟。
《布鲁克林》的宣传片发布了。
在一个热辣的午后,阳光刺眼又纯情,仿佛就像是《布鲁克林》里那无处不在的阳光一般。
宣传片发布了,影迷们纷纷点击宣传片观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刺目的阳光,影片里所有的人和物,都被打上了一层柔光,美得不像样。
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镜头里面所有的美术设计、所有的静物、人物,都美得像一首诗,别问为什么,观众不知道。
如果观众来不及欣赏那些美得不像话的一切,那么你起码可以从阿尔沙那不断持续的脸庞大特写上,读到那些熟悉的感情,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
短短三分钟的宣传片,你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诗化的电影。
要拍出这样效果的电影,其实是很难得,因为导演必须具备把一个本来很苦情的故事讲的柔肠百转的能力。
能做到这一点,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大师之风。
但是从预告片中,你能够嗅出伊娃科迪的味道,那种考究、精致的华丽。
一如她最爱的意像,在这里也是反复出现——清晨泛霧的草原。
一看到这个美到不行的意像,不用说,这就是伊娃科迪的个人风格。
这诗一样的预告片,其想诉说的内容很简单:离开还是留下,往往一念之间,可在背井离乡的那一刻,你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思乡依旧,只是这是一条单程的航线。
“如果是从前,我可能不会懂得这种感触,但是异国他乡三年,我完全懂得了,预告片里阿尔沙的每一个表情我都懂,很多时候重大的决定看上去仓促,但不过是时机与命运。即使要背井离乡,撇下父母,舍弃安逸,有些决定做了就是做了,没有退路,更不言后悔。”
“从预告片,看出这片的风格,是朴素温婉渐进的日常。”
“伊娃科迪这次打算实写一代移民的心境?这可不简单,需要表达的感情太多了,要打动人就更难了,不过场景画面真的很美。”
“看了预告片作为书迷我放心了,阿尔沙刻画出了一个完美契合的女主角。”
同时,作为伊娃的铁杆粉丝影评人凯撒,也第一时间看了这部预告片。
在此之前,他看过原著小说,以他多年的经验来说,这部《布鲁克林》如果是这样的题材的话,那么它想要拍得优秀,就只能走这样一条路,那就是——质朴感人。
饱满的故事,恰当的选角,舒服精湛的演技,不紊不乱的节奏,细水长流的感情。
不需要去讲述宏大而的故事观,不需要去刻画人性的美丑,只要无微不至地关注阿尔沙本人,温柔地讲述她的角色。
只有这样去拍这部电影,才能成功。
他不知道伊娃科迪有没有选择这样一条路,但是这种没有任何技巧可言的拍摄方式,实则最难。
况且在此之前,一部分人甚至怀疑,伊娃科迪的风格难道不是以潮湿阴冷著称吗?
她能够掌握这种温馨平淡、阳光灿烂的影片吗?
他希担心伊娃做不到,又希望伊娃做到了。
不过在看完预告之后。
他终于可以长叹一口气。
伊娃科迪,她应该是做到了。
也对,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内心总不可能真的和她拍的片子一样那般潮湿、雾蒙蒙的。
她的风格,煞是多变。
这一次,该是一个全新的伊娃科迪了。
一个所有人都从未见过的她,一改之前给所有人留下的那种早熟、高知、沉稳、深邃的高情商、高智商形象。
这次,她是一个在阳光灿烂的明媚午后,戴着遮阳帽和墨镜,在英伦小岛上慢悠悠开车车兜风的女孩。